你的位置:mile米乐体育平台官网 > 新闻动态 >


81年叶剑英去武汉视察,约见何长工,闲聊何嘱咐:你这俩月注意点

发布日期:2025-05-22 08:44    点击次数:70


前言

1981年,84高龄的叶剑英来到湖北武汉视察,这次视察,叶剑英是准备了解一下武汉的发展情况,而恰好老战友何长工也在武汉疗养休息,得知叶帅在武汉视察工作,何长工专门前来探望,而恰好叶剑英也想约见他。

俩人一见如故,开始侃侃而谈,闲聊期间叶剑英谈及自己的年龄,开了个玩笑,而何长工却嘱咐道:

“您这俩月注意点,您可是跨三个世纪的伟人啊!”

何长工为何会对叶剑英嘱咐这句话呢?叶剑英的晚年是如何度过的?

以乐观态度和顽强意志对待疾病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叶剑英同样陷入哀痛和沉思之中,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他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到中央苏区。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就对这位卓越的领袖人物产生了良好的印象,从此长期接受毛主席的领导,与毛主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毛主席逝世后,叶剑英深感悲痛。

毛主席逝世后,党和国家面临新的选择,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叶剑英当选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之后叶剑英为工作凝聚了大量的心血。

自1979年起,叶剑英将军的步伐日渐蹒跚,幅度减小且略显不稳,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令众人忧心忡忡,中央军委主要领导邓小平和中央其他领导,老帅们都非常关心,指示要给他好好做检查,找出病因,及时治疗。

经过几周中午休息时间的检查,医疗专家们拿不出明确的结论,叶剑英看出专家们焦急的心情,为了安慰大家,他幽默地说:

“我这病啊,或许真是世间少有的难题,连名字都未曾有之。你们如此尽心竭力地观察、记录、检查,连命名都成了难题,那我便自作主张,称之为‘挑战之症’吧。”

叶帅的一番话,令在场的人忍俊不禁。

叶剑英还对保健组的专家们说:

“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共产党人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来对待疾病的,保持一颗健康的身体,不仅是为了个人,更重要的是为了党和人民更多更好的工作,因此,我既要争分夺秒地工作,也要全力配合你们的治疗,共同对抗这‘挑战之症’。”

叶剑英一边奋力地抢时间为人民工作,一边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病。

经过专家,医务人员积极,科学的诊断,叶剑英是患有“帕金森氏病”,这种病的危害是容易引发感冒,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经过积极的治疗,叶帅的病情有所好转。

处于稳定状态后,他又开始目不接暇地看文件,处理一次额重要的问题,他还经常去各地调查研究,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此时已经84岁的叶剑英,冒着炎热,身体有病,行动不便,仍然辛勤奔波,这表现出多么崇高的责任感,他热爱人民,人民也衷心爱戴他。

1981年春天,叶剑英到湖北视察,对于武汉,叶剑英有有很深的情结,在抗战期间,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列名委员的叶剑英只要是分管军事工作。

南京失守后,武汉不仅成为领导全国抗战的中心,而且随之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得此用武之地,叶剑英在运筹武汉抗战中充分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干。

叶剑英上任后,十分关心湖北武汉地区党组织的建设,他们亲自参加中共湖北临时省委会议,研究发展党员规划,并且批准了1938年6月正式成立了中共湖北省委,让湖北省委迅速得到发展,

叶帅抵达武汉,与武汉的一些老同志和当地的领导,军政干部谈经济建设,军队建设,谈群众关心的问题。

此时何长工也恰好在武汉休养,得知叶帅来武汉视察工作,何长工非常高兴,而此时叶剑英也正想约见何长工,两位老战友许久未见,很是兴奋。何长工问道:

“叶帅,您最近可好?好久不见啊!”

叶剑英微笑地点头,叶剑英比何长工年长三岁,两位都是从革命初期一起共事的老战友。

何长工在毛主席为他取名“长工”之后,便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1927年何长工和毛主席在马日事变后重逢,何长工当时带着一部分农民自卫军离开湖南,来到湖北石首。

6月下旬,他们终于在武汉与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毛主席重逢,毛主席考虑道何长工和他的家人的安全着想,将他的名字改为“长工”,毛主席说:

“你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曾经在长辛店做过工,你就叫长工吧。”

何长工说:

“要得,要得!这个名字比我原来的好听,既好听,又有意义,我就叫何长工吧!”

从此,何长工的名字伴随了他一生。

何长工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组建地质部,毛主席命令他去地质部工作,称何长工有一股子干劲,何长工欣然接受。

而他在地质工作长达二十三年,建国后地质事业二十三年的发展,从无到有,正是由于何长工的知难受命,也让他成为地质之帅。

1975年11月,何长工重新回归中央走上军政大学副校长的领导岗位,之后被任命为军事学院副院长,何长工很快适应了新的角色,并且在新的岗位上创造出成绩。

而这次,身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的何长工正好在武汉的东湖宾馆休养,寒暄过后,叶剑英和何长工谈到各自的身体状况,叶剑英开玩笑地说道:

“中国有句俗语,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我现在离八十四还差两个月……”

何长工听说关切地嘱咐道:

“那这两个月您可得注意点,您可是跨三个世纪的伟人啊,阎王可请不动您。”

而叶帅此时也坦言“跨三个世纪”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他笑着回答:

“大概阎王这两个月是不会请我去的,我自己也不会主动去找他。”

叶剑英幽默风趣,对疾病和自己的高龄他很坦然面对。

为此,当叶剑英从武汉回到北京时,中央保健委员还成立了专门医疗保健组,经常为叶剑英检查身体,进行保健和医疗,对此叶剑英非常配合。

负责叶帅健康的工作人员邓家栋回忆道:

“对中央首长疾病的治疗,关键是首长本人如何对待医疗组提出的治疗意见,我们这个医疗组叶帅配合的很好,他相信科学,信任医护人员,因此我们的工作都比较顺利,我们都非常感激叶帅。”

而叶剑英也一直没有停下为国家鞠躬尽瘁的脚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身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为了加强四化建设,叶剑英不仅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向全党和全国人民群众发起号召,提要求。

自己更是以80多岁的高龄,辛勤操劳,身体力行,他领导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把振兴经济,加速现代化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1早在1979年4月,叶剑英视察葛洲坝水电工程,在工地上,他向积极参加建设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面对浩大的工作场面,叶剑英感慨地对工地的干部,群众讲了四句话:

“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工程,伟大的胜利。”

这一年他与邓小平在广州,听取了广东省委负责人关于广东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特数政策问题的汇报,表示大力支持,并且要求他们尽快拟出经济特区条例,呈报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叶剑英注重实际,深入调查研究,经常风尘仆仆地奔走祖国的大江南北,具体地考察和指导各地的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不仅如此,叶剑英还重返梅县故里,看望乡亲们和广大群众,关心家乡的建设。

还有为四化的建设呕心沥血,还经常勉励教育界,科技界,文化界的一些著名人士,勉励他们为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不断做出贡献,还曾亲切地与数学家华罗庚交谈,感谢他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

1982年,身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叶剑英,在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叶剑英指出这次大会过后,将有许多老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下来,这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些老同志勤勤恳恳奋斗几十年,他们是革命的功臣,叶剑英指出,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之后叶剑英深情地说:

“我今年八十五岁了,年老多病,做事力不从心,从党的事业着想,我曾多次要求退出领导岗位,在中央没有决定我退出之前,当尽力而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84年,叶剑英的病情加重,每天至少要进行两次静脉穿刺,为了保护血管,更好地治疗,叶帅主动提出来在四肢轮流穿刺。

还让工作人员画出“右上肢,右下肢,左下肢,左上肢”轮流进行的图表来,这样就不至于因为护士多,交班不严,而发生重复穿刺一个部位的问题,为此,医疗组的专家们无不佩服叶帅的细心,想出了这样好的办法。

而每次血药静脉输液应用抗生素治疗时,身边的工作人员担心针头扎的不好,而叶剑英总是鼓励我们:

“不要紧张,只要胆大心细,就一定能成功”,

有时,身边的工作人员开玩笑地问:

“首长,您不怕打针啊?”

叶剑英笑笑说:

“不怕,我不能紧张,我若是紧张,你们不是更紧张了吗?”

所以,每次打针输液,叶剑英总是作出一副很轻松的样子,解除工作人员的心理负担。

而从1986年10月13日开始叶剑英的病情开始出现明显低恶化的迹象,他处于就昏迷的状态,体温高达39摄氏度,呼吸变得急促,心率,血压均不正常。

专家和教授医护人员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挽救,都无济于事,一直到10月22日凌晨,叶剑英与世长辞,享年89岁,举国上下悲痛不已。

叶帅横跨三个世纪的愿望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叶帅对新中国的卓越贡献却永不磨灭,为此叶帅的女儿楚梅说道:

“我一辈子以爸爸为榜样,忠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在四化建设中尽点小螺丝的作用。”



    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